瓜皮网首页 收藏本站 分享生活的乐趣
联系我们 手机版 分享

扫码订阅

首页 > 趣闻 > 正文

键盘侠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存在?

2019-9-5 12:00 热度: 864 责编:一朵梨花压海棠

键盘侠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存在?

“公平世界”的“守护者”

所谓“侠”,就是要让好人得好报,坏人得坏报,所以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喷就得喷。由此可见,键盘侠的【公平世界信念】尤为强烈。

【公平世界信念】(belief in a just world, BJW)指人们普遍持有的一种信念,即这个世界是公平的,在这个公平的世界里,(1)人们得其所应得,并且(2)所得即应得[1]。也就是说,这种信念认为,不仅好人应该有好报,有好报的也必须是好人。

我们当然希望世界是公平的,但很不幸,这种强加的公平归因方式往往导致偏差和错误。尤其是在网络上,我们获取到的信息量并不足以支持我们去做公平性的归因,但【公平世界信念】促使人们草草地下结论,站上道德高点。于是,键盘侠就开始了诸如 a)球队输了球一定是因为不认真训练,要不就是内讧,输了球就应该喷,就应该卖球员、让主帅下课;b)有武器的打没武器的、有权的欺负没权的,前者一定有错,应该受到惩罚,后者肯定也有问题,要不为啥被打的是他们不是别人呢,所以也活该……这样的论调。

情绪的被裹挟者

与【公平世界信念】相关联的,还有一个更常见的认知偏差——【基本归因偏差】,也即在对他人行为归因时,人们倾向于高估内在因素的影响,而低估情境因素的影响,因而总是“对人不对事”。这一认知偏差会在愤怒等消极情绪下显着加剧。

而消极情绪的一个特点是,它是可以累积的。修订版的受挫 - 攻击理论指出,在感到消极、不适时,人们更容易表现出攻击性[2]。例如,我们可能因为一天的工作感到疲倦,因为工作不顺感到压抑,在这种消极的情绪状态下我们尤其易怒。当键盘侠气鼓鼓地打开电脑或手机,他们可能不只是疲倦、压抑,还感到郁郁不得志、现实生活不如意,这些消极情绪都催动着他们在网上来找回场子。

消极情绪影响我们的认知[3]。加剧【基本归因偏差】,让人更容易将消极的时间归因于当事人的人品有问题,而更少地考虑情境因素。因为认知聚焦于人品问题,愤怒会让我们更不信任他人,强烈驱使我们去严酷地问责、惩罚我们认定的“坏人”。更重要的是,消极情绪会让一个人的认知变得狭窄,不能深入地审视事情的前因,以及自己的言行可能产生的后果。这种种影响都是键盘侠背后的推手。

进化不匹配的张狂者

在互联网出现之前的人类社会,很难想象一个时间点发生在世界某个角落的一件事,会被那么多人了解、讨论。但这就出现了人长期以来进化而来的合作机制与当下的网络环境不匹配(mismatch)[4]的问题。

在千万年间,人类以比较小的规模群居,以部落、村落等为单位,其间的人们相互之间都比较了解。如果李四认为张三做了一件不道德或与社会规范不符的事情,可能会有两种反应——如果张三的行为直接损害了李四的利益,那李四会感到愤怒,对张三进行直接的惩罚(punishment),比如当面指责、拳脚相加、断绝往来等,但这种直接的惩罚可能对自己也有不利影响,自己有可能会受伤,张三也有可能在未来进行报复;而如果张三的行为并非直接影响到李四的利益,受害者是别人时,李四更可能感到的是对张三的厌恶,这时他会采用向其他人说张三坏话(gossip)的方式,通过影响张三的声誉(reputation)来对张三进行间接的惩罚。这其实是一种利害权衡,虽然直接惩罚效果立竿见影,但也有风险,因此当受害人不是自己的时候,人们更倾向于采用第二种方式[5]。但若采取第二种方式,听到坏话的人不会很多,而且会对张三有自己的了解,进一步去求证李四所说是否属实,所以李四要为自己的言行负责。

但在网络环境下,就大不一样了。因为可以匿名,坏话直接且不断呈现在当事人面前,而且看到坏话的人对当事人可能没有任何了解,未来也没有继续了解的机会,一切的评判都只凭网络上的一面之词。匿名说坏话的李四仍然没有自身利益受到损害的风险,甚至李四觉得张三直接侵害了自己的利益,也可以不直接报复,而是恶语中伤,以不承担任何风险。这样,如果李四是一个键盘侠,过去因为需要为自己言行负责,承担一定风险而憋在心里不说的话,现在可以想说就说,没有任何限制。过去的人际沟通,在说什么不说什么之间形成的微妙平衡,在如今的网络世界不复存在,键盘侠恃此张狂,其实也是不匹配的症候表现。


认知偏差、消极情绪、进化不匹配都是键盘侠的促成因素。其实,这些因素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也都有体现,或多或少。键盘侠并不是一类特殊的个体,我们在某些时候都可能做一个键盘侠。社会在不断进化,我们也在不断发展网络时代新的适应性行为方式。希望了解这些心理学的解释能帮助我们不当键盘侠,也帮助我们不成为死怼键盘侠的“键盘侠”。

参考文献:

[1] 杜建政, 祝振兵. (2007). 公正世界信念:概念、测量、及研究热点. 心理科学进展, 15(2), 373-378.

[2] Kassin, S., Fein, S., Markus, H. R. Social Psychology (8th edition)

[3] Litvak, P. M., Lerner, J. S., Tiedens, L. Z., & Shonk, K. (2010). Fuel in the fire: How anger impacts judgment and decision-making. In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anger (pp. 287-310). Springer, New York, NY.

[4] Li, N. P., van Vugt, M., & Colarelli, S. M. (2018). The evolutionary mismatch hypothesis: Implications for psychological science.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27(1), 38-44.

[5] Molho, C., Tybur, J. M., Güler, E., Balliet, D., & Hofmann, W. (2017). Disgust and anger relate to different aggressive responses to moral violations.Psychological science,28(5), 609-619.

来源:知乎日报

特别声明:本站部分内来源于互联网与网友分享,本站只做收集与展示,相关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相关内容!